最近我听说了一个故事。草原上有两个很厉害的相马师,一个叫巴图,一个叫敖亚齐。有消息说,敖亚齐要把他最宝贝的千里马卖掉。大家都知道那是好马,但敖亚齐出价太高,人人望而却步。过了几天,巴图来买马,他也不相马,付了钱就牵着马走了。敖亚齐看着那马头也不回地走远,心如刀绞地冲巴图喊:“好好待它,这是百年一遇的良种啊!”几个月过去了,敖亚齐见到巴
往昔,有一个富翁到朋友的家里,见到朋友三层楼的房子高广严丽,轩敞疏朗,不但建筑瑰玮,装潢更是美轮美奂。富翁愈看愈喜欢,不禁心生渴仰,他暗忖:我这么有钱,为什么不来建造一栋这样华丽的楼房呢?富翁把建造这栋三层楼的木匠请来,问:“你可不可以也帮我建造一栋瑰玮严丽的楼房?我会付给你更多的酬劳。”木匠欣然应允。但是当木匠开始建造地基时,富翁疑
能破法执,就是菩萨。再升级,得破空执。空执就是执着于空,开口闭口说空无。但是,一口咬定空无,就是实相吗?不是,因为这还是把无当作了有。何况我是空,法是空,空就不是空吗?也是。这就叫:空也是空。能破空执,就是佛。但这很难。什么叫“空亦是空”?大乘佛教中观派的表述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是有,不是没有
曾读过“齐人攫金”的故事,说齐国有个财迷,整天想着要有许多金子。一天,他来到集市上,看到一家金店,直奔柜台,揣起金器就跑。几个路过的巡吏将他抓住。县官审问他:“当着那么多人,你竟敢去抢别人的金子!”那人这才清醒过来,答道:“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见了金子,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明代的
陶渊明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子曾说过大巧若拙。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齐白石年过九旬,发现自己画功不如以前,便每天苦练描红,临摹历代名画经典。儿子不解:&l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曾国藩说:“做人要收敛。”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苦而不言,喜而不语。苦而不言不是要你打断牙和血吞,什么亏都吃下去,而是少抱怨,学会吃一点无伤大雅的亏。少抱怨是因为没有人喜欢听你的抱怨。面对苦难时,很少有人真的想要了解你的苦难,苦而不言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辛弃疾,20岁便出入
餐厅里,皮埃尔先生发现一个年轻人错穿了他的大衣,于是,他走上前彬彬有礼地问道:“请问,您是皮埃尔先生吗?”年轻人回答:“不,我不是。”“太好了,我没弄错。”皮埃尔先生舒了一口气,“我就是他,您穿了他的大衣。”二人相视一笑,年轻人赶忙脱下大衣,还给了皮埃尔先生。一点
乡村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值点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更有用的东西。老头子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去换了一只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把鹅换了母鸡,后用母鸡换了别人的一口袋烂苹果。在每次交换中,他都想给老伴一个惊喜。当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后哈哈大笑,
《庄子·逍遥游》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宋国有一人家,世代以漂洗为业,会做一种保护手不皲裂的药。一游客听说此事,愿用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洗,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以后,便献给了吴王。正巧此时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
有一种人,一生都喜欢做“上、中、前”:吃饭喜欢坐在上首;照相喜欢坐在中间;走路喜欢走在前面。吃饭坐上首,表示自己的地位,但也要知道,自己的修行够让人众星拱月吗?照相坐中间,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别人心悦诚服吗?走路走前面,大家都心甘情愿尾随你而进吗?否则,“上、中、前”你就必须谨慎考虑。人,不要先做“上